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口子窖**冠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农耕探文明》在总台热播。跟着节目的脚步,我们深入了解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根据CSM数据,节目电视端累计触达观众超2.2亿,最高单期收视率达0.86%,最高单期收视份额达4.78%。
《农耕探文明》首次系统展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创新成果,生动呈现农耕文明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和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与精神追求。
最新一期节目带我们来到了浙江湖州,深入了解桑基鱼塘系统为何被称作誉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活化石”。
大地作画,桑陌为诗,这是一片源自2500多年前的鱼桑之地,与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家蚕丝织物咫尺之遥。中国四大家鱼最早的驯养地之一,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千百年来,湖州先民在开发这片洼地的过程中通过修筑“纵浦横塘”水利排灌工程,将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并在塘基上大量植桑,这不仅有效克服了洪涝灾害,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沧海桑田,今天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仍留存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最集中、面积**、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湖州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桑基鱼塘内部的生物群落养成了一套天然的生态循环系统。种桑总是和养蚕息息相关,事实上,湖州先民利用桑叶养蚕纺丝的历史比桑基鱼塘的历史更为悠久,这可以在钱山漾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找到实证。
依托湖州桑基鱼塘和其他旱地的桑树资源,湖州逐步发展成为历史上全国**的丝绸产业基地,并赢得了“丝绸之府”的美名。历史上,当地人将一根根上等的丝线转化为巨额的财富,最终成就了湖州的富甲一方。
桑基鱼塘地道的物产,只需用最朴素的技巧就可烹饪出**的人间美味。在湖州,鱼桑文化赓续千年,历久弥新。桑基鱼塘系统展现出“全民共富、全域共美”的新时代图景,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继续关注总台CCTV-1,让我们跟随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